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6年第7期
编号:12856735
血管超声造影在指导困难动静脉内瘘建立中的应用效果(3)
http://www.100md.com 2016年3月5日 《中国当代医药》 2016年第7期
     3 讨论

    动静脉内瘘是目前维持性血液透析最常用的一种血管通路,优点是感染发生率低、使用时间长、活动方便。通过手术将上肢远端动脉与邻近静脉在皮下吻合,术后静脉逐渐扩张、肥厚而出现动脉化,内瘘管发育成熟后可供穿刺,能保证足够的血流量,成为永久性的血管通路[5]。动静脉内瘘术后常见并发症包括血流量不足和血栓形成。早期血栓多由于手术因素,如血管内膜损伤、血管外膜内翻吻合、吻合口对位不良等形成,因此,动静脉内瘘术前准确评估血管情况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6]。

    术前双上肢束臂后均不能发现可用于建立动静脉内瘘的浅静脉称为困难血管。供动静脉内瘘的血管内径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Silva等[6-7]基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建立血管通路的研究表明,造瘘患者前臂桡动脉直径≥2 mm,头静脉直径≥2.5 mm,建立桡动脉和头静脉内瘘手术失败率为8%,根据这一标准建立的内瘘可取得相当好的效果。近年有研究表明,术前行常规彩色多普勒能大大提高手术成功率[8-15],但对于困难血管,由于本身管腔较小或走行异常及位置较深,如血流速度较慢则常规彩色超声常不能提供很好的解剖信息,又或者患者首次手术失败后局部血管栓塞,常规彩色超声不能很好地显示其分支或栓塞的确切部位。血管超声造影能实时清晰地显示血管的管腔、走行、是否有分支、血流动力学改变等情况 ......
上一页1 2 3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917 字符